站内搜索
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下载中心
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矫治
发表时间:【2015/2/9 17:36:45】 浏览次数:2275次
逆反心理是一种与常态对立的反常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它存在于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人群中,不过在初中学生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其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对校纪校规等规章制度的抵触情绪和行为,想摆脱其束缚,常常明知故犯;有些学生对正面教育或对自己讨厌的老师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行为往往与教师的教育要求背道而驰,教师说东,他偏向西;有些学生对传统观念持怀疑的态度,加以全盘否定,一概拒绝接受;还有些学生表现为对不良倾向的认同,把破坏纪律当作勇敢,把打架斗殴视作英雄行为,等等。逆反心理一旦产生,会导致初中生拒绝正当的教育要求,违反校规校纪,产生过激行为,破坏集体舆论,从而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探讨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和消除逆反心理的科学方法,对促进初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什么是逆反心理
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有专家认为,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i];《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是:“个体在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一种心理活动”[ii]。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进 一步分析,它具有以下特点:
1.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2.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3.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一种变态心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论它的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因而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4.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根本变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二、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和成因分析
(一)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中学生生理器官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例如: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具体表现如下:
1.在校内。有的学生认为校规或班规定的太严,例如统一着装、统一发型等限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因此对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不接受,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学校越明令禁止的事,越想尝试。有的学生老师批评的越多,他越出问题。有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对该学科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选择放弃该学科的学习。有的学生因为作业较多而选择了不做作业,哪怕受到老师的批评。有的同学对老师的反复说教不予理解,甚至恶言恶语顶撞老师。有的同学对身边的榜样无端否定,给予排斥和嘲笑。
2.在家里。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非常听家长的话,是家长眼里的乖孩子,可到了中学,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简直象变了一个人,不象自己的孩子似的。学生给自己的父母亲写各种形式挑战书,有的学生为得到自己的目的以出走作危险甚至真正离家出走,这足以代表部分学生对家长的逆反心理。
(二)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年龄与生理条件的限制。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初中生逆反心理最严重。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性征,各种生理器官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但是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初中生的心理,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部分初中学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2.好奇心的驱使。青少年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一般说来,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例如 “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不要上网吧”等之类的禁令对有些初中生总是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就是好奇心的 驱使惹得祸。
3.思维品质的发展不成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初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4.家庭的因素。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孩子在家庭中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其次,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5.学校教育的因素。首先,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对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后进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后进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后进生”就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其次老师对学生态度冷淡或缺乏热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学生的合理要求和正当行为进行干涉,过多指责或惩罚学生,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要求过于频繁而又不严格执行,教师的言行不一等等,均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引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三、初中生逆反心理矫治策略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逆反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正常的心理现象,只不过有强弱而已。在充分意识到逆反心理给孩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偏激、对人对事多疑、冷漠、不合群、信念动摇、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的同时,也要认识到逆反心理也孕育着开拓创新、求新求异的意识和行为。矫治逆反心理的负面作用,培养学生客观、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发挥逆反心理的正面作用,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创造和纠错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对学生要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综合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分析,学生生理、心理上的成长与客观环境的矛盾,是产生逆反心理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应当意识到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正常的心理成长过程,坦然的接受学生的这种变化。教师要学会从“小大人”的角度尝试理解和尊重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避免学生产生隔阂和距离感。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爱护学生,善于发掘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模式和人物形象,因势利导,对于学生中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要及时分析、引导、纠正;对于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则要及时赞扬和鼓励,以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长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及时了解子女心理发生的变化,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效预防、消除子女的逆反心理。
首先,针对初中生产生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家长要及时调整教育观念和方法,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和需要。平等以待,以朋友的身份与之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发扬民主,遇事与之民主协商,对他们的意见要给予重视,正确的要采纳,不能讥笑或压制他们发表意见。充分给予自主,孩子的事由他们自己做主,家长仅仅提提建议,做做参谋。这种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亲密的亲子关系、朋友关系,是预防和消除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有效手段。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子女的实际情况。对子女期望过高,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必须得到改变。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客观了解子女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了解其能力、智力的发展情况,有什么兴趣爱好、特长等等,合理地调整并确立适度的期望水平,,引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3.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逆转效果
学校开展“读书会”;心理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专题讲座。使教师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的师生观,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改进教育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学校开放聊天室,开放聊天信箱,以心理咨询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校心理咨询室值班咨询人员都能十分自然地抛弃自身价值和经验参照体系,以“真实的自我”而非角色的朋友身份坦诚地面对来访的学生,开试布公地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并能以各种心理暗示技巧,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受挫能力。此外,学校心理咨询室还要认真处理学生来信。每封信心理咨询室值班咨询人员都仔细阅读,揣摩心结所在,分析内外因素,及时回信,帮他们排忧解烦。
教师教育的内容要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使他们能感同身受,有时代特色。教育方法要做到情理交融,从情入手,以理服人。可采用正面说理、榜样示范、小组讨论、辩论、社会调查、观看录像、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品德教育的实效。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
一、什么是逆反心理
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有专家认为,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i];《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是:“个体在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一种心理活动”[ii]。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进 一步分析,它具有以下特点:
1.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2.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3.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一种变态心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论它的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因而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4.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根本变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二、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和成因分析
(一)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中学生生理器官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例如: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具体表现如下:
1.在校内。有的学生认为校规或班规定的太严,例如统一着装、统一发型等限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因此对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不接受,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学校越明令禁止的事,越想尝试。有的学生老师批评的越多,他越出问题。有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对该学科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选择放弃该学科的学习。有的学生因为作业较多而选择了不做作业,哪怕受到老师的批评。有的同学对老师的反复说教不予理解,甚至恶言恶语顶撞老师。有的同学对身边的榜样无端否定,给予排斥和嘲笑。
2.在家里。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非常听家长的话,是家长眼里的乖孩子,可到了中学,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简直象变了一个人,不象自己的孩子似的。学生给自己的父母亲写各种形式挑战书,有的学生为得到自己的目的以出走作危险甚至真正离家出走,这足以代表部分学生对家长的逆反心理。
(二)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年龄与生理条件的限制。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初中生逆反心理最严重。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性征,各种生理器官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但是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初中生的心理,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部分初中学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2.好奇心的驱使。青少年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一般说来,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例如 “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不要上网吧”等之类的禁令对有些初中生总是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就是好奇心的 驱使惹得祸。
3.思维品质的发展不成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初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4.家庭的因素。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孩子在家庭中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其次,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5.学校教育的因素。首先,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对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后进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后进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后进生”就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其次老师对学生态度冷淡或缺乏热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学生的合理要求和正当行为进行干涉,过多指责或惩罚学生,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要求过于频繁而又不严格执行,教师的言行不一等等,均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引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三、初中生逆反心理矫治策略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逆反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正常的心理现象,只不过有强弱而已。在充分意识到逆反心理给孩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偏激、对人对事多疑、冷漠、不合群、信念动摇、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的同时,也要认识到逆反心理也孕育着开拓创新、求新求异的意识和行为。矫治逆反心理的负面作用,培养学生客观、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发挥逆反心理的正面作用,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创造和纠错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对学生要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综合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分析,学生生理、心理上的成长与客观环境的矛盾,是产生逆反心理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应当意识到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正常的心理成长过程,坦然的接受学生的这种变化。教师要学会从“小大人”的角度尝试理解和尊重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避免学生产生隔阂和距离感。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爱护学生,善于发掘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模式和人物形象,因势利导,对于学生中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要及时分析、引导、纠正;对于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则要及时赞扬和鼓励,以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长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及时了解子女心理发生的变化,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效预防、消除子女的逆反心理。
首先,针对初中生产生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家长要及时调整教育观念和方法,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和需要。平等以待,以朋友的身份与之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发扬民主,遇事与之民主协商,对他们的意见要给予重视,正确的要采纳,不能讥笑或压制他们发表意见。充分给予自主,孩子的事由他们自己做主,家长仅仅提提建议,做做参谋。这种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亲密的亲子关系、朋友关系,是预防和消除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有效手段。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子女的实际情况。对子女期望过高,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必须得到改变。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客观了解子女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了解其能力、智力的发展情况,有什么兴趣爱好、特长等等,合理地调整并确立适度的期望水平,,引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3.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逆转效果
学校开展“读书会”;心理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专题讲座。使教师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的师生观,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改进教育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学校开放聊天室,开放聊天信箱,以心理咨询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校心理咨询室值班咨询人员都能十分自然地抛弃自身价值和经验参照体系,以“真实的自我”而非角色的朋友身份坦诚地面对来访的学生,开试布公地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并能以各种心理暗示技巧,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受挫能力。此外,学校心理咨询室还要认真处理学生来信。每封信心理咨询室值班咨询人员都仔细阅读,揣摩心结所在,分析内外因素,及时回信,帮他们排忧解烦。
教师教育的内容要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使他们能感同身受,有时代特色。教育方法要做到情理交融,从情入手,以理服人。可采用正面说理、榜样示范、小组讨论、辩论、社会调查、观看录像、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品德教育的实效。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
上一条:初中生心理教育完全宝典
下一条: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